隔声检测
家庭室内空气检测
办公室空气质量检测
学校,幼儿园空气质量检测
民用建筑室内环境验收检测
公共场所卫生检测
水质检测
土壤检测
工程系统节能检测

 电话:010-57024568
 手机:13241798225

  地址:北京丰台区杜家坎4号院

  网址:http://www.kqjc123.com
首页>>新闻动态

车内空气质量的功课该谁来做?


来源:室内空气检测 发布时间:2013-7-25 11:46:44

继今年央视3.15曝光了某豪华车品牌车内甲醛超标后,央视《走进科学》栏目再次公布了国内车内空气质量污染的调研情况,并邀请相关领域的权威室内空气检测机构和专家分析了车内污染的主要来源与危害。

  根据央视得到的调研反馈,车内空气质量污染引发的不适在消费群体中并非个案。对于多数消费者反映的头晕、胸闷等现象,从事相关研究的科研人员指出主要罪魁祸首是挥发性物质VOC,其主要成分包括甲醛、苯、甲苯、乙烯、苯乙烯等,而这一推断也与车内空气检测机构的结果不谋而合。中国室内车内装饰协会检测中心主任宋广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来车内空气质量引起警觉的主要原因是其给消费者带来了种种身体不适,而事实上,车内空气污染情况相对比较普遍,即使车内乘客无不适反应,也并不意味着车内空气质量相对安全。

  毒气威胁健康车内空气质量渐成选车新指标

  对于车内空气污染的来源,宋主任将其分为三类。一类是汽车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和材料造成的车内空气污染,如喷漆工艺、底盘的阻尼板材料的应用等;一类是功能性材料的使用,比如隔音板;最后,则是涉及粘合剂、座椅、地毯、纺织品等种类众多的内饰件。诚然,前两项污染源的产生,由于目前国内尚无优质的可替代方案,因此短期内无法解决。而在汽车内饰方面,可以追根溯源的东西则有很多。

  知名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此前在接受盖世汽车网记者采访时就曾表示,鉴于内饰材料的挥发性物质难以察觉,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国内车企在挑选内饰材料时往往青睐于成本相对低廉的劣质材料。这意味着,作为车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内饰材料的可控因素有很多,而这也正影响着许多消费者挑选爱车的新指标。

  根据盖世汽车网此前的调查,随着消费者对车内空气质量的重视度的日益提升,有88%的调查人士表示在购车中将会考虑车内空气质量。毕竟,对于大部分消费者而言,汽车不属于快餐式消费产品。很显然,他们不愿意牺牲长期的健康来为劣质汽车内饰材料买单。

  千呼万唤犹未出车内空气质量立法刺痛了谁的神经?

  自201231日起,由国家环保部与质检总局联合发布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为车内空气标准提供了可以参照的蓝本,该指南规定了车内空气中8种常见的挥发性有机物浓度的设定限值。尽管如此,其推荐性身份仍然成为消费者在实际维权行动中的拦路虎

  指南实施后,车主维权未果的案例仍然屡见不鲜。由于缺乏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出自一些民间机构的车内空气质量鉴定结果往往不被认可。对此,有业内专家指出,针对车内空气质量的维权,亟待出台更具约束力的强制性法案,而这便牵扯到国内制定汽车行业政策的相关部门机构。

我国汽车行业的管理部分比较复杂,涉及到到发改委、工信部、中汽协、环保部、质检总局等多个部门,一些部门的权责分工界模糊,从而也引发了种种弊端,在汽车行业政策的执行效果上往往大打折扣。当前国四排放标准各地各自为政便是与此前“71日起,全面实施国四排放标准政策颁布相左的例证。目前,《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由环保部与质检总局联合发布,倘若工信部、发改委等其他政府部门可以协同合作,制定严格的车内空气质量准入机制和具有法律效力的惩罚细则,消费者的维权才有望进一步实现。

  与此同时,强制性立法迟迟未出台的另外一方面则来自于汽车产业内企业利益的掣肘。钟师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指出,企业作为逐利的经营单位,对于车内空气质量这类非核心的技术重视度明显不够。在车市竞争日趋激烈的趋势下,众多车企正致力于进一步节省成本,优化成本管理结构,因此,在车内空气质量提升方面始终缺乏自律,部分车企甚至成为车内空气质量立法的阻碍力量。

  端本正源源头控制是提升车内空气的重中之重

  尽管车内空气质量立法尚未正式被提上议程,但国内仍然不乏一些车内空气质量表现出众的车型。这表明,一些车企与零部件企业针对车内空气质量的提升早已有技术上的储备。吉利汽车便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根据去年国内22家消费维权单位联合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发布的《汽车室内空气质量比较试验报告》,吉利帝豪EC8的多环芳烃含量为0.2mg/kg,在抽检车型中表现抢眼。而吉利汽车本身也一直是车内空气质量立法的推行者与车内空气质量提升的践行者。

  在2012年与2013年的两会期间,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均递交了有关车内空气质量强制立法的提案,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吉利汽车也始终注重车内空气质量的安全。吉利公关总监杨学良表示,鉴于车内空气污染往往来自于皮革、纺织品、塑料配件、胶合剂等内饰材料,原材料的控制是重中之重,整车厂、零部件供应商与原材料厂商多方均需付出持续努力。一方面,原材料厂商、零部件供应商均需要保证本身的技术、供应水平以及质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同时,整车厂也需要加强对原材料以及零部件产品的检测与监督,确保在达到合格标准后使用。

  这一理念也得到了国内一些优质零部件供应商与原材料供应商的认同,锦湖日丽的总经理辛敏琦在接受盖世汽车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供应链上游的零部件供应商应该协助整车厂降低有害挥发性性物质TVOC的散发,还消费者健康的车内空气。针对目前原材料不合格的情况,锦湖日丽拥有高水平研发团队的支持,可以通过聚合、萃取、净化等系统方案推出远低于主流内饰材料的TVOC挥发性的产品——塑可净TM。现已成功进入应用阶段,并得到了通用及VOLVO等知名车企的认可。

  无论如何,车内空气质量的关注度正在与日俱增,鉴于近年来国内召回条例、三包条例的相继出台,在车市消费环境日趋成熟的大环境的倒逼下,未来车内空气质量立法也恐将是大势所趋。届时,能够赢得市场的,定是提早做了功课的企业。

 

本文网址:http://www.kqjc123.com/3022013725114644.html
本文作者:环科室内空气检测